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兴市”战略,锚定“双千亿”奋斗目标,聚焦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振兴高质量发展,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服务业补短板强弱项,开展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加快推动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制定《辽源市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根据相关规定,现按程序向社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
1.公示时间:30天(2022年8月30日至9月30日)
2.公示方式:辽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
3.公示意见反馈方式:
(1)电子邮件请发送至lyjwhgb2009@126.com,注明“关于《辽源市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留下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2)书面意见请邮寄到辽源市人民大街1485号辽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邮政编码136200;
(3)意见应在公示期限内提出,逾期提出,视为无意见。
4.咨询电话:0437-3520150
辽源市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兴市”战略,锚定“双千亿”奋斗目标,聚焦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振兴高质量发展,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服务业补短板强弱项,开展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加快推动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省“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聚焦特色农业抓延链增产、聚焦传统产业抓转型升级、聚焦新兴产业抓培育壮大、聚焦现代服务业抓融合扩规,加快培育壮大“7+7+4”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围绕“产业争先”攻坚,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强链、绿色化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产业、创新、人才、政策和服务“五位一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四链”耦合发展,谋深做实“八大”攻坚争先行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优现代农业、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服务业,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把辽源建设成为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新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位推动。按照市委“七条新路”“五大改革”“六大体系”总体发展思路,推进“一区一城一地一园一镇”建设,全面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统筹协调,上下联动,落实“链长”工作机制,全市“一盘棋”,形成“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
——坚持项目拉动。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把握科技发展前沿,紧盯产业短板弱项,精准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狠抓项目招引、产业配套,加快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能力创新、管理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策促动。建立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和执行力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产业发展“政策洼地”,形成产业、企业、项目和生产要素良性互动机制,营造推动产业争先攻坚的良好外部环境。
——坚持协同联动。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垂直整合、配套协作,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高质量工业化协同推进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增强发展整体性、协同性。
(三)目标任务
锚定“双千亿”奋斗目标,坚持特色化、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通过产业争先攻坚行动,在产业发展规模上要实现倍增,在产业发展增速上要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产业发展动力上要强化创新,在产业发展质量上要叫响品牌,在产业发展要素上要优先供给,在产业发展环境上要优化生态,全力推动“农业振兴”“工业振兴”“服务业振兴”和“数字经济振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1、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立足我市六大特色产业,以促进产业基地、产业链双升级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发挥“三园一体”承载集聚作用,以“两品一标”为抓手,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三大工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样板。到2025年,实现蛋鸡2000万只、梅花鹿34万只、柞蚕2000把、东辽黑猪20万头、食用菌1.5亿袋、林果100万亩、肉牛50万头;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和肉牛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到2026年,改造提升黑土地6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32亿斤以上,打造禽蛋、肉牛、林果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稳步提高,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到80个以上。
2、构建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加快七大产业集群、十个标志性产业链和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经济由“2115555”向“4211155”跃升倍增,构建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园区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实现工业体系优化重组,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绿色发展初具规模。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6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80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户以上,形成1个400亿级、1个20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集群,超百亿级企业3户、50亿级企业2户、20亿级企业3户、10亿级5户,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千亿级规模。
3、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壮大、生活性服务业生态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年均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00个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2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达到50%,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比重达到60%。网络零售额、农村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15%左右。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数字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培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经济社会运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充分体现。
二、重点任务
(一)谋深做实主导产业,在发展总量倍增上攻坚争先。贯彻落实《中共辽源市委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决定》,围绕钢铁+冶金建材、蛋品+农产品加工、袜业+现代纺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精铝+轨道列车型材、梅花鹿+医药健康、矿山机械+装备制造等工业领域七大优势产业;突出禽蛋、梅花鹿、东辽黑猪、柞蚕、食用菌、林果六大特色产业和肉牛产业;加快专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新业态功能集聚区和数字经济等4类服务业,构建“7+7+4”现代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市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超过2021年2倍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21年的3倍以上,两项指标突破1000亿元,实现“双千亿”目标,三次产业比重向10:40:50优化。工业“4211155”七大产业集群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0%以上;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和肉牛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超过2021年的5倍,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达到50%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谋深做实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攻坚争先。夯实产业链“链长制”,集成政策,推动精准串点成链、建链成群,推进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实施“强链”工程,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要素、配置资源,支持“链主”企业聚焦主业,吸引配套企业落户辽源,形成产业链核心凝聚力。实施“建链”工程,精准把握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强与世界500强、全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及独角兽企业对接合作,积极招引产业链高端项目落地建设,塑成产业链条上新增长点。实施“补链”工程,支持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产能协同、技术合作、联合攻关,联合实施转化项目,打通产业链堵点、连通供应链断点。工业领域要制定产业集群提升行动方案,围绕“4211155”七大产业集群升级,加快提升钢铁、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高精铝轻量化等产业基础高级化和10条标志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农业领域要加快实施特色产业倍增计划,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推动玉米、东辽黑猪、食用菌、柞蚕、林果六大特色产业和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服务业领域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生态化发展、现代服务创新发展,落实“产业链”链长责任制,着重推进职业教育产业链、乡村旅游产业链等重点服务业产业链发展。加快填补工业研发、检验检测、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空白,谋划实施一批位于制造业生产环节前后端项目。立足推进服务业转型提质,突出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现代文化、养老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产业,着力构建辽源现代服务业品牌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响辽源服务品牌。优化调整市域商业网点和服务网点空间格局,建设“以电商为龙头、商贸物流园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为主体”的城市商贸服务空间格局。依托辽芬运动中心和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冰雪人才培养和研学基地建设,做好做足“玩冰嬉雪”文章,打造省内丘陵地貌发展冰雪经济试验区和建设全省旅游产品、礼品制造地和集散地。(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邮政管理局,辽源职教集团,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谋深做实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赋能上攻坚争先。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再造工程,加快重点产业“高端化”改造、高耗能企业“绿色化”改造、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链施策,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使传统产业的活力更强、质量更高、规模更大,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钢铁+冶金建材产业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精准应对挑战,实施产能置换技术改造升级、绿色化发展,产业规模实现跃升倍增;推动袜业“现代纺织产业以全面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实施中国棉袜?辽源智造品牌提升工程和万台袜机数字化智能转型升级工程,打造“中国纺织袜业名城”;推动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以增强创新能力、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动化药生态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打造全省医药健康城。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新四化”,抢抓一汽“六个回归”战略机遇,主动融入百公里配套协同生态圈,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推动高精铝+轨道列车产业紧密对接一汽、中车长客,巩固扩大欧洲等国际市场,做大做强“双基地”,培育打造中国“北方铝都”。推动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按照“基地化+工业化”的思路,做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融合,突出抓好“三区三园”建设,全面提高园区设施装备水平,打造以蛋为元素、三次产业融合为重点、高新科技为标志的“中国蛋谷”产业生态圈,形成全国乃至世界蛋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推动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以改造提升、优化结构、数字赋能为重点,加快向消费类装备产品转变,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着力提升辽矿“三机一架”、鑫锐智能停车、瑞意粮机高方筛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服务型制造,发展新兴业态模式,推动企业和产品“双转型”、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谋深做实创新创业,在成果转化引智上攻坚争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链长+链主”协同推进机制,以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推动创新产业化、项目化、服务化、平台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效对接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分工,加大创新和工艺技术改造投入,一体化推进产业链项目协同与创新研发活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重点推动金翼蛋品与修正合作建设免疫球蛋白项目,华纺静电、格致汽车等企业专利产业化。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就近转化,落实“政府舟桥”对接机制,构建我市与吉大、中科院“一院三所”等科研单位产学研用“1+N”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用孵介金协同创新,做好“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文章,联合开展“卡脖子”难题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标准打造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创新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科创中心)和科技专家工作站(室)建设,抓好政校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人才+项目”招才引智模式,每年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选择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发促进中心(异地孵化器),聚焦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可以快速产业化和技术转化的项目,招引一批创新型企业,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同时,优化人才环境,提供高标准人才公寓,落实《辽源市本土人才培育激励五年行动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民企精英”和“明星工匠”评选,不断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进一步组织开展“企业服务月”“创客中国”,抓好创业人才、创客导师等培训,健全梯次培育机制,帮助企业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6年力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创中心)达到40个、省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30个。(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谋深做实企业扶强,在“专精特新”培育上攻坚争先。坚持“抓大不放小、抓精培育优”原则,制定大企业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实施梯度培育、创新升级、金融助企、创业孵化、精英培育、平台服务“六大工程”,落实“一企一策”,加快企业成长梯度培育,打造一批以领军型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企业集群,构建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到2026年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80户,市级创新型企业200户以上,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户以上,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户以上,上市企业4户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1户以上;培育扶强做大超百亿级的鑫达钢铁、厚德食品集团、东北袜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3户以上,50亿级的巨峰生化、利源精制等企业2户以上,20亿级辽矿集团、格致汽车集团、启星铝业、巨晟轻合金等企业5户以上,10亿级的博大伟业、百康药业、鸿图锂电等企业10户,带动形成1个400亿级、1个20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谋深做实三产融合,在特色平台打造上攻坚争先。要跳出囿于传统老工业的思维定势,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起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起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依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增长点。要建立“两链两业两化”融合机制,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立常态化推动服务业企业升规入统机制,加强服务业企业主体培育。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搭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完善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银企融资对接,推广吉林省小微企业融资申报系统,不断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产业链企业内网改造,每年在两化融合、企业上云、5G工业领域应用等方面评选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工业新生态。要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组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秸秆变肉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批农业绿色集成高效示范区,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到2026年全市力争新能源汽车、纺织袜业、高精铝等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生产管理信息化、数控设备应用率超过65%。(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谋深做实产业园区,在招商落项目上攻坚争先。要向产业、创新、招商、园区“四位一体”聚焦,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为工业强市主战场、产业兴市主阵地、招商落项目重要载体,完善高新区和东丰、东辽两个省级开发区、龙山和西安两个工业集聚区布局规划,引导各园区因地制宜明确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具有国内有影响力的中国袜子辽源智造、中国北方铝都、吉林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的“双基地”、吉林省化学原料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品牌效应。重点支持高新区建设纺织袜业、新能源汽车、医药精细化工、高精铝加工产业园,东丰县梅花鹿创投园、肉牛加工、松籽果仁加工、医疗器械产业园,东辽县国家现代农业(中国蛋谷)、汽车模具、食品加工产业园,龙山区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龙泉春酒、汽车零部件),西安区碳纤维、装备绿电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袜业小镇、汽车商贸物流小镇、辽源电子商务园区、仙城物流园区、沙河镇影视旅游园区、南部新城职教文化产业园区、矿山湿地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同时,要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依托园区产业优势、资源禀赋,聚焦“建链补链强链融链”谋划招商项目,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亩均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大的优秀项目。要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引进、社会化招商、飞地经济、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等一揽子招商激励政策,聚焦招大引强、招新引高,紧盯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等,实施头部企业引领带动,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投资额特别大的重点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招商政策。 鼓励支持市内企业采取股权转让、相互持股、合资合作、重组上市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压实各县区和部门招商责任,实行赛马激励机制,每个县区每年至少招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招引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各不少于1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谋深做实数字经济,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攻坚争先。要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借助“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融合改造提升,为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质赋能,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传统商贸业、生活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要实施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医药等重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分类推进离散型和流程型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数字化管理等六大新模式应用试点,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工业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推进东北袜业园、富奥泵业等数字化车间改造、智能工厂建设,引导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研发,量身定制工业APP,做优做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力争全市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70%以上,每年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无人工厂10个以上。要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全链条改造并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便捷化水平,形成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新业态。要整合服务业数据要素,做好供给与需求的有效互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服务业数字平台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引导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释放大数据对服务业的倍增效应。到2025年,谋划和建设数字项目107个,总投资150亿元,建成新5G基站2287个,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政数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辽源市产业争先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进落实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任务分解、综合协调、调度督导、年度考核等工作。建立市级领导帮包产业、帮扶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发展大局,强化责任意识,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健全推进机制,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促的工作格局。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专班负责,逐年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完善要素保障。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全面实施“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落实《辽源市优化政策环境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完善“标准地”供应制度,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完善标准厂房、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政策;每年盘活的土地,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国家增值税改革措施,用足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撬动更多资金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流程再造,理顺体制机制,提升审批效能,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办事便捷性。继续实施“项目服务秘书”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助企服务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健全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信用承诺、信用审查、联合惩戒应用,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完善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励机制,大张旗鼓评选表彰功勋企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更有声望、更有地位、更受尊重。
(四)推动绿色安全发展。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提升产业绿色发展能级和本质安全水平。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管控制度,强化精准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用能保障。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低碳技术和产业,支持园区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严格督导考核。建立协调推进和督导机制,实行“月通报、季考核、一年一观摩”制度,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闭环管理、过程管控,掌握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对在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亮屏”和媒体定期双公开,及时预警纠偏、整改提升。研究制定产业争先攻坚行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强化结果运用,确保考出动力、考出干劲、考出实效。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在全市形成推进产业争先攻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