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一是实施仙人河清淤工程。完成6.65公里河段清淤,清理淤泥12.6万立方米,回填客土5.8万立方米,已完工验收。二是实施东辽河市区段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大梨树河5.58公里、3.4万立方米底泥的清淤任务。人工增氧曝气工程已于8月末完工,待拦河闸蓄水后进行调试即可验收。
(二)加强河道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一是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构建起市、县(区)、乡镇(社区)、村4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市设立市级河长15名,县(区)级河长51名,乡镇(社区)级河长185名,村级河长481名。制定《辽源市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设立河长制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流状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2019年各级河长召开河长会议11次,市县级河长巡河813人次,乡村级河长巡河24696人次,累计发现河道治理与保护问题3个,已全部解决。64条河流“一河一策”已全部编制完成,其中58条已印发实施。二是组织实施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东辽河、渭津河、大梨树河、仙人河市区段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各县区也相应地完成域内河流划界工作。2条省级河流全部完成,23条市级河流完成14条,完成率为60.9%。39条县级河流完成18条,完成率46%。三是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流域污染防治攻坚,对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拆除沿河违法建筑1586平方米、直排厕所660个、柴草垛1219个,清除河滩小片荒5处、碍洪作物277.76公顷、河道垃圾2986吨。清理8个乱占问题,销号率100%。四是督查暗访常态化。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党风室围绕河流面貌与保洁、水域岸线及河道管理等方面情况,先后开展了9次督查暗访,并形成督查专报、通报。今年,向责任单位反馈问题184个,已经全部整改完成。
(三)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制定《辽源市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规划》,从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一是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完成了杨木水库土坝安全监测工程、坝顶铺设沥青工程、取水口应急改造维护工程、溢洪道金属结构设备维修工程等。二是组织实施杨木水库水源地“三网同筑”工程建设。隔离工程已完成;正在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预计年底完成;智能监测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招标前期工作,年内完成投资计划500万元。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水源地保护。市人大立法颁布《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编制完成《杨木水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辽源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辽源市杨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杨木水库调度规程》《杨木水库巡(排)查制度》。杨木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稳步推进,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2019年辽源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县区编制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一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辽源市2016-202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的通知》, 明确了年度用水计划、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控制用水总量。制定《辽源市市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试行)》,严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地下水开采,严格取水许可审批。二是实施生态流量保障。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向东辽河实施生态补水347万立方米。配合省水利厅起草《辽河流域生态补水方案》,分近期、中期、远期补水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五)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一是推进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3。二是抓好工业节水。通过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年节量达3.5万吨。三是加强城镇节水。创建省级节水型小区4个、节水型单位13家,城市居民装表率99%,节水器具普及率90%。2014年至2018年,辽源市城镇居民人均用水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用水量均低于吉林省地标《用水定额》(DB22/T389-2014)标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河长对巡河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死角和盲区。
二是节约用水工作部门之间协作联动力度不够,协调作战能力不强。
三是受水资源短缺、水库调解能力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完全保障河道生态基流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落实河长制。一是加快实施“一河一策”,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设定完成时限,推进相关项目实施。二是加大督查暗访和巡河频次,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督促限时整改。三是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对在河长制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工作组织不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 强化节约用水工作。成立辽源市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节水合力。
(三)实施生态补水。待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通水后,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通过科学调度水库补水,有效保障基本生态用水。